close
1912-現今中華民國
國民政府(全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,簡稱國府)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,由原來孫中山的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,成立於1925年7月1日,終止於1948年5月20日。在1925年至1928年之間,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。在1928年北伐統一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( 至1948年改組成中華民國政府為止 )。1937年至1945年起帶領中國進行抗日戰爭,而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美國、英國等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。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依循《中華民國憲法》就任行憲後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,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下轄一府五院,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,開始進入憲政時期。以中國國民黨為主體的中華民國政府,仍在非正式場合常被稱為「國民政府

國民政府內戰時期.


全面抗戰時期,由於中國共產黨主要勢力在抗戰後方,其武裝力量迅速壯大,形成割據的局面。1945年10月10日,國共兩黨在重慶達成雙十協定,確定以軍隊國家化、政治民主化、黨派平等、地方自治之途徑達到和平民主建國,並儘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制憲事宜。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,並在隔年1月於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。各黨平等協商並確定了《中華民國憲法》草案。同年夏,國共雙方發生嚴重武力衝突,遂爆發國共內戰。

1946年5月,國民政府還都南京。12月25日,在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民主同盟代表因代表資格及代表名額是由10年前選出不符合當期格局和民意而拒絕出席下,各省其餘選出代表在達到法定人數的情況下,於南京的召開制憲國民大會,通過了基於同年《中華民國憲法草案》的《中華民國憲法》。《憲法》於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,同年12月25日施行。7月4日,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通過蔣中正提出之「動員勘亂」與行憲並進的方針,[42]。7月7日,七七事變十週年際,中國共產黨宣布準備自行組織聯合政府。11月21日至23日,全國舉行國大代表選舉。1948年3月29日,行憲國民大會開幕。4月18日,國民大會通過修改憲法案,增加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,總統得為緊急處分。國民大會第十三次大會選舉總統,由蔣中正當選。至於副總統選舉,經多次複選後,最後由李宗仁當選。5月1日,中國共產黨號召各黨派舉行新政治協商會議;同日,國民大會閉幕。5月20日,蔣中正、李宗仁就任總統及副總統職,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,憲政時期開始。

1948年國軍登陸東北,孫立人屢屢擊敗共軍,直逼哈爾濱。但是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要求停戰,孫立人也與個性保守的上級杜聿明意見不合,蔣中正只好將孫立人委以虛職再遷調台灣練兵,使得東北戰況隨之逆轉[43]。9月遼西會戰爆發,共軍將領林彪南下圍攻錦州,廖耀湘救援失敗。錦州、瀋陽先後被共產黨攻下,東北失守,國民黨內要求蔣辭卸呼聲甚高。另外,早在同年9月濟南失守,山東被共產黨所控制,共軍逼近徐州。11月爆發徐蚌會戰。由於戰略規劃錯誤,劉峙與杜聿明僅堅守隴海線,使得國軍防線被共軍切割包圍,國軍於隔年1月潰敗。當時華北受到孤立,1948年11月平津會戰爆發,東北共軍入關,在天津失守後傅作義投降,華北全數被共產黨所控制。最後蔣中正宣布下野,仍任國民黨總裁。總統由李宗仁代理,並向共軍求和。
1949年4月,國共舉行了北平和談(即「劃江而治」),但中華民國政府對共產黨的要求無法接受,談判破裂,代表張治中滯留北平不歸。而後共軍大舉渡江,國軍江陰要塞投降,南京失守,李宗仁將政府遷往廣州。稍後依序遷往重慶、成都及西昌李宗仁見大勢已去,赴港後逃至美國。蔣中正於西南持續作戰最終戰敗
1949年蔣介石逃亡臺灣

1949年中華民國到臺灣
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.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971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